9月,走進眉州沃野,處處生機勃發。在彭山區葡萄種植基地,工人將葡萄采摘、稱重、套袋、裝箱,準備運往各地市場,現場一派忙碌;在東坡區正大300萬只蛋雞種養循環產業園,廠房整齊排列,蛋雞長勢良好;在青神縣柑橘現代農業園區,青綠果實壓滿枝頭,散發出柑橘的獨有香味……
農業興則根底強,農民富則經濟盛,農村穩則社會安。近年來,我市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于“三農”工作重要論述,按照黨中央、國務院決策部署和省委、省政府工作安排,以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為總抓手,聚焦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目標,著力促進農業全面升級、農村全面進步、農民全面發展。
如今,闊步走在眉山的農村大地,鄉村道路四通八達,特色產業生機盎然,廣袤田野朝氣蓬勃,一幅農村美、農業強、農民富的鄉村振興畫卷正在波瀾壯闊中次第展開……
東坡區岷江現代農業示范園區稻魚喜獲豐收。眉山日報全媒體記者 廖 波 攝
【關鍵詞:產業興旺】持續做強都市現代農業
廣闊田間地頭——
風吹稻浪遍地黃,顆粒歸倉豐收忙。近日,在東坡區修文鎮岳營村,稻田接連成片,金燦燦的稻子顆粒飽滿,稻香撲鼻。一片片金黃的水稻伴隨著收割機的轟鳴聲整齊倒下,沉甸甸的稻穗轉眼變成稻谷裝入車中。
東坡區太和鎮永豐村水稻開鐮收割。眉山日報全媒體記者 廖 波 攝
據悉,今年全市水稻播面148萬畝左右,產量預計超過80萬噸。
標準化廠房里——
走進東坡區四川老壇子食品有限公司,一米多高的泡菜壇子整齊排列,不時能聽到壇蓋邊緣“咕咚咕咚”冒出氣泡的聲音……負責篩選、清洗、腌漬、發酵、加工、包裝等工序的工人十分忙碌。
四川老壇子食品有限公司車間,工人正在腌制泡菜。
據悉,上半年,東坡區泡菜食品產業集群入選全省首批中小企業特色產業集群,“東坡泡菜”銷售收入實現114.2億元。
鄉村振興,產業是支撐,抓產業就是抓發展。
今年以來,我市召開現場推進會,深入分析晚熟柑橘、東坡泡菜面臨的風險和短板,謀劃高質量發展思路和重點,東坡區高質量建設現代農業產業園打造鄉村產興民富新樣板經驗全國交流。實施現代農業園區補短升級行動,積極申報仁壽縣國家現代農業產業園、青神縣全國農業現代化示范區。晉升省級3—5星級現代農業園區各1個,青神縣竹編產業園區被認定為省級五星級現代竹產業園區。
上半年,我市與重慶市涪陵區簽訂共同建設全球泡(榨)菜出口基地共同推動泡(榨)菜產業高質量發展戰略合作協議,東坡區泡菜食品產業集群入選全省首批中小企業特色產業集群,“東坡泡菜”銷售收入實現114.2億元。全面完成國家晚熟柑橘優勢特色產業集群項目建設,柑橘產業綜合產值實現95億元。生豬出欄109.5萬頭,增速4.4%,增速居全省第一。
不單如此,我市還不斷延伸拓展鄉村產業,大力推進以農促旅、以旅興農,激活眉山鄉村振興發展新動能。
中國(西南)晚熟柑桔交易中心分揀車間正在分揀柑橘。眉山日報全媒體記者 廖 波 攝
3月10日,2023“尋美鄉村·樂游眉山”大型鄉村旅游季暨“丹棱游村·傾橙時光”春游系列活動在丹棱幸福古村拉開序幕。該村今年旺花期,日接待游客突破2萬人次。今年年初,彭山區鳳鳴街道金燭村的“萬家水碾”項目正式對外開放,將帶動村民發展一三產業;項目區,年人均增收約1500余元。緊隨其后,青神縣“竹里螢光藝術館”正式開館試運行,在這里,賞螢不再受時間、天氣等限制,四季賞螢不是夢。
此外,洪雅縣蜀山文化度假村將瓦屋山水文化和自新古村文化有機結合,打造特色民宿,通過2-3年建設,又將成為全市鄉村微度假新亮點。丹棱縣“桔香稻田”、青神縣“竹里稻香”等農旅融合項目加快推進,丹棱縣被評為全省文化產業賦能鄉村振興試點縣,洪雅煙雨柳江水利風景區獲評第二十批國家水利風景區。
近年來,我市堅決貫徹落實中省有關部署要求,深入挖掘和利用自然生態、鄉村產業、歷史文化等特色資源,把推動農文旅深度融合發展作為促進農村經濟發展的又一突破口,主動進行合理化改造,創新打造消費新場景,大力發展特色鄉村旅游新業態,逐步形成“以農促旅、以旅興農”的發展格局,實現資源充分利用,激活了鄉村振興一池春水。
【關鍵詞:生態宜居】建設宜居宜業和美新家園
綠意盎然,流水潺潺,民房錯落有致……走進彭山區公義鎮新橋村,一幅美麗宜居的畫卷緩緩展開。
很難想象,這里曾經是市級貧困村。“建設美麗宜居鄉村,帶來了新的生命力。”新橋村相關負責人介紹,全村緊抓改革機遇,在彭山率先啟動編制“多規合一”的村規劃,結合村級宅基地制度改革實施方案,利用宅基地騰退和新村聚居點建設中同步雙向推進村莊風貌形態重塑。堅持“宜耕則耕、宜林則林、宜水則水”原則,恢復打造標準化的農地,將閑置宅基地復墾后的79.2畝耕地交由村集體持有,發展適度規模農業,促進農業景觀化和村莊景區化。
“針對原始閑置農房分散破舊、管理不規范的情況,我們根據群眾意愿,推動統籌規劃,重塑村莊風貌。”上述負責人表示,按照“適度聚居、集約用地、保留特色”原則,新建21棟農民聚居小區,配套建設“古堰新橋”新型社區綜合服務中心,農戶生活品質明顯提升。
無獨有偶。走進洪雅縣中山鎮前鋒村,新建的茶園長廊小廣場干凈整潔,舒適的休閑長椅讓群眾可以小憩閑聊。村民的農家庭院花香四溢、草木扶疏,讓人賞心悅目。
近年來,洪雅縣以加強基礎設施為重點,結合鄉村振興,以為民服務為核心,大力開展美麗庭院建設、垃圾污水治理、開發鄉村休閑景點等一系列基礎設施工程,持續擦亮農村人居環境新底色,打造美麗鄉村新面貌。截至目前,該縣45%以上的行政村建成“美麗四川?宜居鄉村”達標村;73%的行政村推廣生活垃圾分類處理措施;農村“路燈照明”工程累計安裝太陽能路燈5861盞;無害化衛生廁所普及率達77%;93%以上的行政村生活污水得到有效治理。
建設和美新家園,除了讓環境更美,推進鄉村治理也很關鍵。仁壽縣堅持黨建引領,厚植治理“根系”。將治理單元延伸到農家大院,依托“溝灣片坳店”傳統院落布局,將各村(居)民小組劃分為N個小微網格組團,統一命名為“黨建大院”,構建起“鄉鎮(街道)(大網格)—村(社區)(中網格)—村(居)民小組(小網格)—黨建大院(微網格)”治理架構。
今年以來,全市上下認真組織學習“千萬工程”,有力有序有效實施鄉村建設行動,推進18個專項提升工程,建立任務清單246條。深入實施“三大革命”,新改建農村無害化衛生廁所1.66萬戶,生活污水得到有效治理的行政村達90.6%,生活垃圾得到有效治理的行政村保持100%。丹棱縣被確定為“四好農村路”全國示范縣創建單位,青神縣被評為全省鄉村運輸金通工程樣板縣,東坡區、仁壽縣被評為全省鄉村水務先進縣。深入開展“聽黨話、感黨恩、跟黨走”宣傳教育活動,全國超20萬人次赴永豐村開展現場教學活動。青神縣被確定為第二批省級婚俗改革實驗區,丹棱縣“眾籌文化院壩建設”入選全國典型案例。
【關鍵詞:生活富裕】多路徑促進群眾增收致富
“我分到了4811元,太高興了。”今年2月,丹棱縣齊樂鎮龍鵠村4組果農杜學均,在眉山市枝葉情水果專業合作社2022年度分紅大會上接過“紅包”,笑得合不攏嘴。當天是該合作社成立以來的第二次分紅,2022年度,該合作社累計分紅達110余萬元,受益果農365戶。
龍鵠村的好事不止這一件。“在鄉村創業也有奔頭了。”近日,龍鵠村村民黃康文高興地說,今年成立了一家農家樂公司,集種植、采摘、餐飲、觀光等服務于一體,生意蒸蒸日上。“在‘整村授信’模式下,我貸款了30萬元,才有了這樣的機會。”
據介紹,“整村授信”就是給老百姓貸款提供方便的。為幫助農戶解決資金需求,降低融資成本,在丹棱縣有關部門、人民銀行眉山市中心支行的幫助和指導下,去年丹棱縣農商銀行完成了全縣46個行政村(社區)的授信工作,覆蓋338個村民小組,授信農戶24857戶、新型農業經營主體340戶,對助推村經濟蓬勃發展、助農增收有著重要意義。
解決農村人員創業就業問題,東坡區結合實際,尋求突破——加強就業兜底幫扶,為有就業意愿的農村人口提供技能培訓、就業崗位對接一站式服務,使人人都有通過勤奮勞動實現自身發展的機會。同時科學謀劃立項目,開展勞務派遣業務,構建“政府搭橋、社區主導、企業管理”運營模式,推動農村剩余勞動力就快就近就地就業。還精準對接保運營,通過164人的人社基層服務隊伍和“百人聯百企”活動,摸排全區農村轉移勞動力就業需求和企業用工方向,利用“眉州人才云市場”微信小程序開展大數據分析和比對,由人力資源服務公司將就業意愿和崗位匹配度高的人員及時輸送給用工企業。
東坡區崇禮鎮桂花湖鄉村旅游,吸引眾多游客。眉山日報全媒體記者 廖 波 攝
促進群眾增收致富,眉山還有關鍵招。眉山在沒有泡菜產業以前,菜農種蔬菜主要是為了自己食用或者就近銷售,很難靠它致富。發展泡菜產業后,走訂單農業之路,既讓泡菜企業有了穩定的原料,同時也促進了農民增產增收。“
我市采取“公司+合作社+農戶”模式,加強泡菜企業與農戶的利益聯結并實現共同發展。目前,在泡菜產業的帶動下,全市共發展蔬菜原料基地40多萬畝,帶動近20萬戶農戶增收。此外,“中國泡菜城”是全國首個同時也是規模最大、功能最全、工藝最新的泡菜產業園區。這里聚集泡菜加工上下游企業30多家,年加工泡菜150多萬噸,提供就業崗位2.5萬個,最終把泡菜從小手藝變成了大產業。
今年以來,我市堅決貫徹落實黨的二十大提出的“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和“實施就業優先戰略”的決策部署,堅持做長經營性收入“長板”,補上工資性收入“短板”,拓展財產性收入渠道,千方百計助農增收。
——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構建防止返貧常態化監測幫扶體系,新識別監測幫扶對象262戶740人,無返貧致貧情況發生。新發動36家企業和4家商(協)會結對幫扶40個村,幫助脫貧勞動力實現就業,青神縣以工代賑促進農民就近就業增收做法全國交流。
——穩步推進農業農村改革。有序推進國省各項改革任務,青神縣百家池村二輪土地延包試點“1183”模式全國交流。鼓勵引導農民合作社創辦企業,開展以農業生產托管為重點的社會化服務,仁壽縣被評為全省農業社會化服務典型縣。探索全國首例標準化規模生豬養殖場農村土地經營權及地上建筑物所有權抵押貸款,落地全國首單“民宿經營權貸款”、全省首筆“茶園貸”,涉農貸款余額達1145.16億元。
——持續拓展農民增收渠道。舉辦返鄉農民工招聘會151場,新增返鄉農民工就業創業14萬人。兌付耕地地力保護補貼2.88億元,稻谷目標價格補貼資金、退耕還林成果補助資金已到位。實行城鄉居民基本養老保險基金統收統支市級統籌,城鄉統籌的基本醫療保障制度進一步完善。
來源丨眉山日報全媒體記者 彭林